跟了我 5 年多的本本已步入花甲,CPU 严重老化,运行 Windows 异常吃力,于是考虑换成 Linux 试试。忙活了一天,测试了 2 个“家用”Linux 发行版,一个是深度的 Linux Deepin 2013,另一个是雨林木风的 StartOS 5.1。在测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用的经验,现在就一一记录一下。
这是在安装完 StartOS 后进行的记录,因为是安装在以前的 C 盘,就没继续分区来新增挂载点,直接挂了个根分区(/)就装完了系统。进入系统之后,发现没 swap 交换分区,所以就手动添加了一下。
Ps:添加 swap 交换分区是需要 root 权限的,不会的可以点击查看如何启用此类系统的 root 帐号。
新增 swap 分区,四个步骤即可搞定:
1
2
3
4
5
6
|
#在根目录生成swap文件,count设定块数,bs设定块大小,生成1G的swap代码如下:
dd if=/dev/zero of=/swapfile count=1024 bs=1024k
#设置交换分区,注意路径和上面的一致
mkswap /swapfile
#挂载交换分区,路径依然一致
swapon /swapfile
|
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之后,就可以使用 free -m 的命令查看到 swap 分区已经生效了,但是这还只是临时的,重启系统后将会失效,所以我们要将这个分区写到 fstab 中:
使用 vim /etc/fstab 编辑 fstab 文件,在后面追加以下内容(路径依然不变)
1
2
|
#开机挂载交换分区
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s 0 0
|
如果不太会使用 vim,可以使用 echo 追加的方式写入,注意写入前先备份一下 fstab 文件。
1
|
echo "/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s 0 0">>/etc/fstab
|
记录到此结束,最后附上博主的前三步操作截图,供参考: